歡迎你聯絡我們   面對地震   

地震強度 ] 地震烈度 ] 地震網站 ] 地震災難 ] [ 面對地震 ] 地震成因 ] 地震個案 ] 防災館 ]

向上 ] 香港與地震 ] 香港建議 ] 加州建議 ]

 

主頁

分類目錄

地理課程

世界各地

本網站

資訊屋         

電郵屋主

 

聯絡我們

地震預測     建築物設計    救災工作    土地利用    教育      未來估計

人對地震的適應

由於地震帶來的破壞及傷亡十分嚴重,各受影響國家都致力於研究如何減輕地震損失,其中較有效的方法,包括地震預測、建築物的設計、震後救災工作、土地利用分區及教育。

地震預測

若能預測地震的來臨,便可及時採取行動,避免或減輕損失。

隨著板塊學說的發展,對板塊邊界情況的認識與日俱增,板塊的相對移動及其所產生的壓力,大致上也有一定的數據,再參考過往的地震記錄,地震黑點不難找出。如美國於著名地震帶聖安得里斯斷層安裝了不少精密儀器,以監察岩層內的壓力變化;並希望在岩層內的能量尚未到達危險程度之前,人工誘發小規模地震,避免大地震的出現。但以目前的科技,地震祇能作長期或中期的區域預報,而不能準確地指出日期和地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地震發生前,往往先發生小地震。此外,一些自然現象的變化,可以作為地震將會發生的參考。如河水與地下水水位發生異常的高低變化;地下水變味;地磁場、重力、地溫發生異常變化;動物的異常反應(如雞上樹、鴿子亂飛、老鼠到處亂跑、魚浮水面)等。這些震前發生的異常現象,可說是地震先兆。

建築物的設計

地震時,位於震中地區的地面建築物受強烈垂直震動,造成上下拋動;震中區以外的建築物則受橫向水平力的搖撼,來回晃動。所以在地震區域的建築物,必須在設計上能承受一定的上下沖擊力和水平橫向力。抗震設計包括使用更有彈性的材料、打深樁、對稱式結構和建築群。此外,鬆軟土質地區會有較大的震動,需要更高的抗震指標。

震後救災工作

最理想當然是平日已有一套救災計劃。有關救災的醫療、防火及交通服務以及器材,更必須大力發展,以便能應付突發的需要。

在瓦礫中尋找和發掘生還者要把握分秒,刻不容緩,更要仔細進行。

有關方面應盡快分發食物和衣服,提供臨時住所及生活必須品,供應醫療服務,使民生得以繼續;拯救行動之後應盡快清理災場,以防止疾病傳播,並方便重建社區的工作。

重建工作,首要是恢復水、電、下水道等基本設施,重建抗震能力高的樓房,然後恢復各項經濟活動。保險公司或政府應及時發放有關的款項,以解災民之困。

若受災地區資源有限,便需由其他地區調動;若國家資源有限,便需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的援助,如國際紅十字會。

臨時中心 室內臨時庇護所

土地利用分區

最理想的安排,當然是不在可能地震的地方居住或進行主要經濟活動。可是,對受地震影響的地區而言,可能根本不存在這樣的選擇。一來因為居民已有一種慣性,不願搬遷,尤其已有完整社區設施的地方為然;二則安全而又適合的居住地點並不多;就是地點有了,也需進行大規模搬遷,不但勞民傷財,更可能得不償失。

不過,小規模的搬遷,或禁止在地震危害較大的地段上進行發展,是可以通過立法程序而達到的。此外,應預留空地,以供地震時躲避之用。

再者,政府應提供當地地質及地震危機程度的資料,讓市民自行作出去留的選擇。

教育

縱然受著地震災害危機的影響,仍有很多人會居住在活躍地震帶的地區。

既然需要面對危機,便應為市民提供有關地震的常識,特別是教導大家在事件發生時的應有做法。

又應制訂一套緊急應變的措施,並廣為宣傳,定時進行事變演習,以免臨事時手忙腳亂;例如日本便有進行地震演習。

災害演習︰領取保護帽 (來源︰東京都政府)

估計未來

地震專家警告,隨著人口不斷增加,愈來愈多人會在地震帶居住,發生 強烈地震時的破壞程度和死傷人數亦相應倍增,預料本世紀將會有一千萬人死於地震 ,是二十世紀的十倍,而且更有可能 出現單一次地震死一百萬人的地震。
目前全世界有不少人口眾多的大城市均受地震嚴重威脅,其中以日本東京最令人擔憂,因為災害對國際金融影響巨大。

地震預測     建築物設計    救災工作    土地利用    教育      未來估計

 

地理課程 ] 大氣圈 ] 岩石圈 ] 水文圈 ] 生物圈 ] 災害 ] 聚落 ] 經濟活動 ] 發展 ] 世界各地 ] 本網站 ]

主頁分類目錄網站宗旨網主訪客留言討論區

歡迎你 Copyright© 2001-2010 網主 姜漢銘  Hon-ming K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