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園地│勵群策
拉雜談 由我校的圈子,伸展到整個社會,跟諸位談談……
 

從事教育工作廿多年,社會上許多的不平事,已見過不少,兼職於沙田官立夜中學逾廿年,最見不平的事乃「教統局逐步停辦夜校課程」。

教統局以夜校課程「欠靈活」、「未能切合需要」為名,倉卒決定殺校,其做法正確與否,早有公論。惟教統局在公佈殺校之前,全沒有諮詢,亦沒有周詳調查,只以行政手段快速行事,有違於當今社會辦事方式,這點是政府官員最要反省的。至於成人課程,其受惠者遍及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本人以前曾在《勵群策》論述了。政府既提倡終身學習,就不應停辦夜校的中學課程,因為取得中學的學歷是今日就業與進修的基本條件,以後沒有這條優質而廉價的門路了。我們只能慨歎好學校、好學生的「消失」。不過,要舉出實例以鼓勵仍然在學者,我校的「長者學生」,有兩名是本人所敬佩的,可作為學習的模範。其一,周玉霞同學,年屆七十高齡,仍求學不倦,參與校友會工作,熱情投入,對待老師,必恭必敬,他曾是最年長的中學會考生,本年仍就讀於本校(已是保良局夜校)中七年級。其二,郭樹鋒同學,已為人祖父,本可弄孫為樂,仍熱衷學習,完成中五課程,在學期間,全情投入風紀工作,對推動我校優良校風,貢獻不少。以上兩人,既可作為終身學習的典範,亦是學生的好榜樣。

老師方面,在我校自兼職起,而投入至以此為「家」者亦大不乏人,任職逾廿年者數人,逾十年者十多人,他們不辭勞苦的動力何在?就是一份歸屬感。本學年,我校順利完成過渡,在新辦學團體「保良局」的理念跟我們原有學風結合下,定然有一番新氣象﹗

好了,本文既名之為《拉雜談》,亦須由我校的圈子,伸展到整個社會,跟諸位談談,看看你認同不認同!

中文教育 未受重視

九七回歸,本是個大好時機全面推行母語教育,奈何特區政府並未把握機遇,以致母語教學推推拉拉,未能真正成事,又搞出了百多所英中,仍以英語授課。基於「功利心態」、「社會需求」、「家長喜愛」等等理由,將來英中數量又或再增加了。母語教學的優點,早已有定論,但敵不過現實,徒歎奈何!要母語教學,並非不重視英語,大家都知道現代社會,要面向世界,跟其他地方溝通,使用英語是主要媒介。但學英語歸學英語,是學習語文,其他學科諸如歷史、地理、物理、生物、數學,是不是用母語學習較好呢?我們斷不能讓歷史、地理、物理、生物、數學等學科也成了「學英語」,我們要學生愉快地學習!因此,語文政策的不妥當,注定了教育道路的崎嶇。

中文使用 未如理想

特區政府講「兩文三語」,但講了又如何,許多時候,不論民間團體或官方機構,仍是英語優先,中文居次,未能真正的兩文三語並重。你走走大商場,許多店舖竟然連中文店名亦欠奉,不信,隨便取兩個例:中環太古廣場、九龍塘又一城,你看看裡面有多少的店有中文名字。其實,在香港逛街的人,居民連遊客,以通中文的佔最大多數,但語文的使用上,竟以「用英語為時尚,不用中文為高級」,這樣的文化發展下去,對我們的這一代、我們的下一代有何前景?最「妙」的是,某些「欠中文店名的店」,你要跟其店員以英語溝通,他們又未必應付得來﹗

香港講自由,民間團體大有其「自由」的道理,但香港特區政府有責任顯示及體現中國主權了,是不是要在文件或其他標記上,「先中後英」以體現主權呢?你看「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旅遊發展局」,其徽號、其辦事處大名,竟「英居上,中居下」,可歎,可歎!官員請不要以「設計」、「美感」等話去解說為何要「英居上」了﹗諸如此類的「英文堂皇而居上,中文單薄而居下」者,香港俯拾即是,這其實是我們文化的一種「自我毀滅」,特區政府,你要好好自省。董特首,我不會凡事責怪你,但在語文的使用上,定個方向,定個準則,讓中文(中國)不失其「主權」可以嗎?

民間的不重視中文,我們沒法了,但政府的不重視,令人極度不快。政府高官舉行記者會,桌上所見之名牌,每英文居上而粗碩,中文居下而單薄,真的成何體統?立法會會議,所見名牌「中上英下」的了,但中文所佔的面積仍少,筆畫亦單薄,我輩老花眼,就是看不清﹗

你會問,我很親中?真的,我很親中國文化,很親自己的根源,某些東西,你弄不清,將來後患無窮。當然使用中文,也有機構是值得讚賞的,地鐵公司,可作為代表。一般而言,地鐵站名、路線圖、指示牌均以「中居上,英居下」出之,而且中文筆畫穩重得當,可堪讚賞。一九八五年,當時總督尤德主持太古站啟用,一九八六年,財政司彭勵治主持上環站啟用,兩站所留圓形匾額均中文居上而字體較大,真歎服有那個高人指點地鐵了,其時距九七回歸尚有十餘年,地鐵亦能有此本事,可歎回歸之後,竟然有人未能著意於中文的使用。

中文是方塊字,不同於拼音文字,若中文跟外語走在一起,若用同樣「高度」,相對而言,中文筆畫顯得密集而不夠恢宏,故須方塊字大於拼音字,才取得平衡。

你看救護車車身上的中文細細而單薄,英文 FIRE SERVICES、AMBULANCE 大大而粗壯,有何感受?

你看消防處徽號,「消防」、「香港」等詞只單薄地分站兩邊,不如「FIRE SERVICES」、「HONG KONG」清晰,有何感受?

你看單薄的「警察」兩字,被粗碩的POLICE 分成「警POLICE察」,有何感受?

你看香港郵票常見「中國香港」細小,而「HONG KONG,CHINA」健碩,有何感受?

你看香港新身分証,正面「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証」中文字是否可以略大一點,好讓中文「得體」一點,亦讓我輩老花眼看得清楚一點?

你看香港新身分証,背面所用字句是否「中文居先而單薄,英文居後而清晰」?你看是否中英文字體的安排反而不如舊証呢?

你看每天走在街道上的小巴,其車身所寫「公共小型巴士十六座位」是否有語病?還是其他寫法較合理:「公共小型十六座位巴士」、「公共十六座位小型巴士」、「公共小型巴士(十六座位)」?其實「PUBLIC LIGHT BUS 16 SEATS」也有問題。

重視中文的使用,政府的責任不容推卸,民間亦應配合,切戒那些「英為主,中為次,不用中文謂之高級」的心態。我們相信,今日香港社會,確要學好兩文三語,俾能穩固自己的根,北上能溝通內地,對外又能以英語聯繫世界。我曾見過本地某大學中文系所發的證書,竟然沒有中文字,可哀!

至於各團體、公司、學校所用的徽號,常「有英無中」,亦是可哀的,用三數個字母的簡寫,其含義一定及不上用三兩個漢字的令人易明,無奈,不用中文為之高級的風氣形成,撥亂反正就不容易了。內地同樣有類似趨勢,電視上所見熒幕左上角的台徽台號滿是CCTV、SZTV等,是要培訓百姓的英語水平,還是用英語簡寫為之高級、時髦?難道「中央電視」、「深圳電視」就不可嗎?連僑鄉台山、開平等市,電視台亦TSTV、KPTV一番,其實極傷中國人的心。用中文,還是用英語,應有其適當場合,不應隨便。近年祖國大地商業繁盛,城市的店舖眾多,店舖名字、店舖商標西化的極多,起一個類似洋產品的名字,用個洋式拼音,寫得大大的,漢字名字反而瑟縮於其後的情況,大行其道,這豈不是滿清「崇洋」的幽靈重現?君不見我們的國營企業,不少徽號僅具英文簡寫而不具中文。信手拿來,中信集團,國務院的機構了,亦只見CITIC,不見「中信」,可歎﹗可歎﹗某些中資企業徽號,雖或同時中英兼備,但先英後中,上英下中,你看看「中國石油」,上寫「PETRO CHINA」,下寫「中國石油」。類似的情況,常出現於我國,極易造成崇洋心態,凡事以洋文為時尚,用中文為不夠高級,這樣我們中國還有希望嗎?中央大員切記「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崇洋之風不可長呢﹗中國人有責任展現自己的文化,包括語言文字。本人在內地見過商業大廈外牆掛上大大的中國工商銀行行徽,其下僅有ICBC四個字母,難道只寫上「工行」或「工銀」就不可,偏要「訓練」我們學英語。十年前,我國申辦二千年奧運,其申辦徽號除漢語拼音BEIJING外,亦有「北京」兩字,可惜到了申辦二零零八年奧運,其申辦徽號上便欠漢字。雖然奧運以英語及法語為法定語文,難道徽號之上就不可以有漢字作為「圖案」的一部分,我想這要國人自省自省。內地近年用的英語簡寫極多,就是不用中文,諸如用WTO,不用「世貿」,用WHO,不用「世衛」,用ATM,不用「提款機」或「櫃員機」。於是什麼QDII、QFII、CEPA更大行其道了。須知文化的自省極重要,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平民百姓,都要留意。我最怕有一天,人們把中國共產黨簡寫為CPC,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寫為PRC。因此,中國人要自覺地用中文,江老總責怪我們的小記者「頭腦簡單」便可以了,不要用「TOO SIMPLE」。回說香港,中國銀行(香港)、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所發行的港元信用卡,其卡面只見英文行名,不見中文,又是可歎!本地,講民主、講自由的多,講文化的少;內地,講改革、講開放的多,講文化的少,奈何!

對於國家運動員,其形象、其服裝,最主要的「觀眾」是國人,不是嗎?通過電視轉播,全國十二億人不就是注視著他們嗎?近年,見他們的運動服日漸多見「CHINA」字樣,少見「中國」,同樣令人不快。以「中國」兩個方塊字,外國人要辨認也不困難,緊記,國人更樂見「中國」的呢?中國運動員用紅、黃雙色服裝,配國旗圖案、「中國」字樣,就典型的「中國人」了。當今用紅黃兩色,除中國外,較有機會出現於大型運動會者大概只有西班牙、越南,惟兩者均用拼音文字,跟中國不同,不會混淆。

諸位一定以為我食古不化,跟不上時代潮流,其實,其他國家,例如法國也有語文使用的規定,街頭廣告牌,若有使用外語(主要是指英語),則外語文字不得大於法文,這都是要保護本國文化。反觀香港,不用「中文」,或是「中文縮水」日見普遍,原有的海洋公園徽號變成了「大大字的OCEAN PARK,小小字的香港海洋公園」,「肯德基」不見了,只餘KFC,「必勝客」也消失了,只餘PIZZA HUT,「無線」電視少見了,大講TVB。中文的消隱,真的使人傷感。民間管不了,官方的機構便好應有個立場,請中央官員多留意留意,請特區政府,多反省反省。有彈亦有讚,以新版渣打銀行港幣所見,其正面版面先中文,後英文,是可取的﹗反觀特區十元新鈔,其版面是先中文,後英文的了,惟所用中文字款極不理想,筆畫單薄而字體亦欠穩重,可歎!

近日見民主黨徽號上中英文名字的位置及尺寸有所調整,中文名字先行而較大,英文名字居後而較小,是好方向。就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例,其校徽只用上「博文約禮」四字,不失其典雅、莊重﹗不過中大呀中大,還是勸你把信箋上的校名改為中文先行呢!

突然想起好一個「常任秘書長」,其實,「秘書長」三字已足,何須加上「常任」,畫蛇添足。官名最宜簡潔﹗

語文是我們的根,根基不穩,其他大事,又怎辦得好?中華文化怎傳承?

關於語文,尚有牢騷要發。本地語文水平,江河日下,政府公文,往往先有英文,後譯中文,譯得不好者,俯拾即是。又電視新聞字幕,常常出錯,明明「某某人說」,竟出現「某某人話」,把口語用於熒幕字幕,此舉害人不淺,而字幕的標點運用又極不理想,人們不能從字幕中得益。

至於中文橫寫「左起」或是「右起」,近年已是令人「眼花」,解放前,不論直行橫行,從右而起,乃不二法門。解放後幾年,內地推行「橫寫左起向右」,成為定則,舊一輩的仍用「右起」,於是有右派、左派之分,書寫模式亦跟政治上的右派、左派相同,其後「左起」逐漸變成主流。惟近年,又起變化,許多地方用上了「右起」寫法,實行復古。例如飛機右側、車輛右側,常見以「右起」橫寫,其實容易造成混亂,「左起」、「右起」同時存在,何利之有?個人以為除了古物古蹟、廟宇道觀之外,一律畫一橫寫為「左起」,不生混亂,未知各方君子、內地官員是否認同?內地本以「簡化字」為正體,但今天竟然「繁體」、「簡體」亂用,亂象紛見﹗

港人懶音多,字詞理解亦不深,近年,人們不重視中文,語音亦搞得不好,懶音多多,恆生銀行的「恆生」讀成「痕身」,「朋友」讀成「貧友」,分不清「國」與「角」、「你」與「里」的讀音,讀不出「我」、「牛」、「藝」、「牙」、「眼」、「銀」等從NG聲母的字,一律讀為零聲母。對於「度」與「渡」、「畫」與「劃」、「分」與「份」、「你」與「您」的不同意義,不少人亦弄不清了。凡此種種,我們的老師與學生,均要盡力了。在標點符號的運用上,我們常見「分號」用得太多、太濫了,最壞的還是錯用「分號」,許多時候,用逗號或句號是更好的,人們偏愛上用「分號」,反而增加出錯機會﹗大家可有留意?

你看看「把款項存入我的戶口內」一句,「內」字是否多餘?港人就是濫用「內」字。你看看「錢全被花光了」一句,「被」字是否多餘,港人就是濫用「被動句」﹗「把款項存入我的戶口」、「錢全花光了」已是清晰易明,因此,中文切記簡潔﹗

升掛國旗 何難之有

另一大問題,掛國旗。港英時代,主權的意味絕不含混,政府部門、醫院、官校等,處處掛英國旗、英女皇像,無處不強調其主權。至於「香港旗」,除在政府總部外,亦甚少見。回歸以來,多處政府部門只升掛特區區旗,不升掛國旗,我們以為不合於「國旗法」,難道我們一國兩制之下要「去中國化」?香港掛國旗難道有人不贊成?現時所見,除政府總部、禮賓府、終審法院、高等法院、立法會、口岸及機場外,其他政府建築均不見國旗,可歎可哀!少掛國旗絕對不能呼應國民教育。只有一支旗桿嗎?可以一桿掛雙旗,國旗居上,區旗居下,外國亦常見一桿雙旗的。更「妙」的是,近年某些部門增設旗桿,但平日是「吉桿」一支,國旗欠奉,難道我們的國旗見不得人,還是我們「忘了國」、「亡了國」?天下之大,哪處有應掛國旗之桿而不掛國旗的呢?有!在香港!講掛旗,我國習慣,國旗居中央、居上。你看看,地鐵公司的中環總部、九龍灣總部各有旗桿三支,中間一支,竟然是吉桿,只見特區旗及其公司旗掛兩邊,你想想成何體統?我們「忘了國」?還是「亡了國」?董建華政府你有責任嗎?我們敬愛的議員,你有表示過不滿嗎?過去幾年,似乎是只有極少的議員、人大代表對少掛國旗提過不滿,若記憶沒錯,民建聯馬力是其中一個。既然本地政府「掛旗不力」,難怪眾學校也「側側膊」了,這樣,不利於國民教育,其理至為易明。掛掛國旗,跟你的政治取向不必掛金勾。我在元旦前後,到過越南胡志明市,見其大街小巷,官方、民間在新年期間均掛滿越南國旗,其實利於凝聚向心力,利國利民。(當然今日的胡志明市,已不同於電影《投奔怒海》的西貢了。)你若欠缺國旗,找個富人來贊助,相信也不難呢!有一點,要提一提,內地商家、廠家近年都掛國旗,通常高高的旗桿三支,居中央者國旗,公司旗放兩旁。惟常見旗桿高聳而不夠挺直,三桿之間又擠得太近,旗幟未能暢順飄揚,是為美中不足。在此,可一讚中環怡和大廈,雖為英資,其門前三旗桿,高聳挺拔,掛上國旗、區旗及置地公司旗,迎風招展,真是型格兼備。

你看看,立法會的旗桿,不置正面而放側面,不要緊了,但掛國旗的桿跟掛特區旗的桿,粗幼有別,以示主次,可是不生美感﹗國旗的桿過粗了﹗

你看看,九七年七月一日,在會議展覽中心的回歸大典裡,主禮台上並列了中英兩國國旗,那面中國國旗並不符合規格,五顆黃星明顯小於正常規格,亦明顯偏靠了左側邊緣(這全有歷史圖片為証),本人奇怪,我國國旗是依國際慣例「三比二」的,有固定規格,在如此大典上,不應有失﹗甚至要藝術工,也不應五星瑟縮一旁﹗

往年,中資銀行均在國慶前後,掛幾天的國旗,去年所見,某些分行並沒有掛旗,令人費解﹗

「有法不依」 決而不行

香港最講法治,竟然「有法不依」,是危言聳聽?非也。早幾年,明明臨時立法會通過了法律上用「身分」,不用「身份」。但後來換智能身分證了,保安局仍在新款身分證上用「身份」,那又算不算是有法不依?現時,政府文件,「身分」「身份」均見,端的是決而不行、一港兩制。

高唱國歌 顯向心力

一九九八年世界杯足球賽在法國舉行,決賽隊伍為主辦國(法國)對巴西,從熒幕所見,令我感受最深的,並不是球賽過程,反而是開賽前奏雙方國歌的一刻。當馬賽進行曲(法國國歌)奏起,法國人由總統至平民,齊聲高唱,氣勢雄渾,其向心力顯而易見。反觀香港,遠遠不如了,至若內地,官員尚要多多向法國希拉克總統學習。當然,本人亦在電視上見過江澤民主席在某次全運會開幕禮上跟眾人同唱國歌。

傳媒用詞 敬請慎重

傳媒用詞用語,敬請慎重,因潛移默化,讀者有樣學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試舉一例,報道台灣消息,請勿「台灣口既李登輝總統」、「台灣口既陳水扁總統」,試想我們既是期望統一的人,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又何來「台灣總統」?總統乃國家元首呢﹗你又想想,報道內地消息用「總理朱鎔基」、「總理溫家寶」這英式叫法,不用上更帶敬意的「朱鎔基總理」、「溫家寶總理」叫法,反過來對台灣當局領導人用上「李登輝總統」、「陳水扁總統」等字眼,不是很有問題嗎?提到李登輝,真一個「臥底奇才」,潛伏在盼望統一的蔣經國身邊,多年而不遭揭破,蔣經國你有責任呀!你當垂淚於九泉﹗

請為大局 不為選舉

講到選舉,香港最平穩,沒有不必要的激情,人人冷靜行事,最是可喜。最擔心是參選從政者為討好選票(選民)而罔顧公眾的真正利益,令香港走向「福利社會」,事事有公家照顧,「比社會主義更社會主義」,那就不是整體之福了。

談到議員,本人平素不懂交際,亦鮮有投訴、申訴之舉,哪有什麼機會接觸議員。去年,為「反殺夜校」,夜校學生奔走於議員之間,我曾列席過兩次學生在梁耀忠議員辦事處所開的會議,眾人講得口水也乾了,還是清水也沒有一杯,惟其如此,正顯出議員的草根平民色彩﹗

發發牢騷 消一消氣

好了,東拉西扯地發發牢騷、消消氣,不知有沒有令你不快。如有請見諒,請包容﹗其實,本人很想我們的特區政府看看本文,很想我們的中央政府想一想本人的看法是否正確﹗

 
回應

暫時未有任何回應


轉載自 勵群策二十六周年紀念特刊
出版日期 2004年

文章目錄

作者
馬健群校長

STGESS(Alumni)--Logo
本網創建日期 :27/11/2000
網站提供校友會

Shatin Government Evening Secondary School (Alumni)

Asp免費空間提供 Brinkster
編輯及管理:Suki & Mabel 設計: M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