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你聯絡我們   相關理論   

板塊移動 ] 碰撞邊界 ] [ 相關理論 ] 分離邊界 ] 錯動邊界 ]

向上 ]

 

主頁

分類目錄

地理課程

世界各地

本網站

資訊屋         

電郵屋主

 

聯絡我們
AL

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背景

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學說乃在大陸漂移(Continental Drift學說及海底擴Sea-floor Spreading學說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大陸漂移學說

1912年,德國魏格納(Wegener提出了大陸漂移說。他根據大西洋兩岸兩塊大陸,如非洲和南美洲兩個大陸的種種相似性和連續性:包括海岸線的形狀、地層構造、岩相、古生物等証據,認為由硅鋁層組成的大陸能夠像船一樣在較重的硅鎂層上漂浮。根據這個理論,後來指出二億多年前地球上祇有一塊陸地,名為聯合古陸(Pangaea,四周則是一片原始大洋。自三疊紀開始,聯合古陸分裂為若干小塊,各自漂移,侏羅紀時,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相繼發展,到晚侏羅紀,南美洲和非洲開始分裂,南大西洋開始出現,印度不斷北移。白堊紀時,南大西洋進一步擴展,澳大利亞與南極洲脫離,其後一直快速北移。到了現代,便產生了七大洲和五大洋。

大陸漂移說的最大弱點,是無法解答推動大陸漂移的動力為何。

海底擴張學說

基於海底岩石的磁化程度及年齡,六十年代出現另一學說,此即為海底擴張學說。這學說認為岩漿沿著大洋中脊裂谷湧升,凝固而形成新的地殼條帶,新的條帶不斷產生,把較老的條帶向外推移,由對流牽引地殼至洭聚區拐入地幔,熔化於軟流層中,其後再迴流至大洋中脊,繼續湧升而成一循環。海底岩石由新至老從中脊向外排列,並且不斷更新,因而最老的海底岩石祇有二億年左右。

舊理論︰地槽說(Geosynclinal Theory

傳統的地槽造山說,認為地殼運動主要是垂直的方式。地槽多為寬度不大,延伸很遠的狹長低陷地帶,由於泥沙不斷沉積,厚度可達萬米以上,重量的不斷增加,使地槽中部緩緩下降,終使兩旁的陸塊向內移動,把地槽內的沉積物擠壓,形成波浪狀的褶皺,造成褶曲山,同時出現大規模的岩漿活動。
 

 

地理課程 ] 大氣圈 ] 岩石圈 ] 水文圈 ] 生物圈 ] 災害 ] 聚落 ] 經濟活動 ] 發展 ] 世界各地 ] 本網站 ]

主頁分類目錄網站宗旨網主訪客留言討論區

歡迎你 Copyright© 2001-2010 網主 姜漢銘  Hon-ming K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