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園地│勵群策
我看教育(二)共4篇-- 1 2 3 4
教中三的英文老師,毅然從ABC教起.......
 

學習期終中斷

  上週談論一個教育工作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其中一個主要方法是讓學習融入學生生活中以建立自重感。行文間,感到這方法只能對優質的學生功效顯著;對一些次質素學生的成效只能有限。任何事也有推因素與拉因素,現行教育制度正使用拉因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然而成績卻不理想,今年便有二萬三千個會考生零分,茲希望提出另一套教學蹊徑──推因素的嘗試失敗。

  首先講述本週要談的是在學生的角度,如何能提高學習興趣。在現今太平盛世的教育普及制度下,作為一個學生,我的成長經歷複雜,青少年時期我是一個壞學生,但現在我是一個好學生(好與壞的差別在於態度,不重於成績)。使我改變的原因是我嘗試到失敗。

  青年人迷途是常見的事,過去的讓「她」過去,不必細想,但其間有一事情仍使我十分難忘。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年年升級的,想留班比升班更難,在小三時功課已經追不上,便一直胡混到中三後出來工作。但在中三學期初,教英文的老師見我們追不上,程度低,便毅然再從ABC教起(真的是由英文字母教起,壞學生連廿六個字母也不懂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半年下來,整班的學習氣氛也明顯改善,由默生字至進步到每週默一小段。猶記得當年在家中拿起英文書背生字時也嚇了母親一跳。但好事多磨,在下學期開始因老師受校長施壓,只准老師按課程編制去教,我的青年學習期也中斷了。

  出來工作後,甚麼地盤、跟車、倉務、OA也做過,深深體會到讀得書少比人點,讀得書多你點人的黃金定律,「嘗試失敗」,在今天讀書已經不只是為了將來的工作,最重要是今天找到「自重」的根源,現在我自問是一個好學生而無愧。

事非經過不知難

  「事非經過不知難」確是實行上的困難,雖然我們不能讓學生「身歷其境」,但也可以使他們「身同感受」,這只是程度上的層次分別,但效果也不難預見。亦即是,我們談論九品中正制的優點時,指出門閥中人自少受長輩的薰陶,耳聽眼見,已經建立了年青一輩認知將來為官的規矩(現代年青人的難題,一如證監會的廣告,他們不懂遊戲規則便下場去參加,不踫釘才怪),與感受到先輩確保俸祿的艱難(身同感受),另一方面,也建立了他們的自重感,使他們愛惜自己愛惜名聲,不得有辱家門的責任感。

  六七十年代學生的普遍質素較好,今天一級學生的質素也不會差了多少,原因是他們多為富戶子弟,父母身居高位,自少受長輩薰陶,對嘗試失敗能感同身受,而自己也有著不辱門眉的使命感,他們自有動力努力讀書,而次質素的學生便每況愈下了,今次我們講香港教育失敗,是認為學生質素過於參差,改革是為了次質素學生的品與學不要無止境也差下去。亦即是說,今天好的學生質素仍好,然而差的學生便每況愈下,兩者的差距愈見明顯。故讓次質素的學生透過「身同感受」去「嘗試失敗」,明白到讀得書少的不利,此為第一步。繼而再講現代的方法,在推因素(嘗試失敗)與拉因素(獲得自重感)兩方面鞏固了學生的人生目標。

助學生建立自重感

  至於,讓學生「身同感受」的實行方法。在教育工作者方面,有賴教師的個人涵養,發揮言教身教,但首先要重新提高教師的尊嚴。反之,學生從不尊重讀書上課,就算錢穆先生來教也是徒然,再行體罰制與會考成績加入校內分數是挽回教師尊嚴的捷徑。另外,多媒體教育也有幫助,如可在堂上播放「香港淪陷」、「台灣地震」和「國內希望工程」的有關資料,提升學生「身同感受」的能力(多媒體教育上文已經提及)。另外一套切合學生程度的課程,絕對有助學生自行建立「自重感」,但一比四十的師生比例必須大幅下降(在家人社會方面詳談)。下週續談同儕方面如何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興趣。

 
回應

暫時未有任何回應


轉載自 勵群策
出版日期 2001年

文章目錄

作者
林志坤
勵群策

STGESS(Alumni)--Logo
本網創建日期 :27/11/2000
網站提供校友會

Shatin Government Evening Secondary School (Alumni)

Asp免費空間提供 Brinkster
編輯及管理:Suki & Mabel 設計: Mabel